2023年7月8日,團委的周菀嬌、魏艷、趙謙老師組織“源于心·夢隨行”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深入青巖鎮(zhèn)龍井村開展非遺研學系列活動。
非遺研學系列活動的第一站是跟隨銀飾匠人張謹的步伐,傳承銀飾制作技藝。張謹老師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十佳青年民間藝術家、貴陽市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銀飾協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十佳青年民間藝術家、筑城工匠、女銀匠,她因一直割舍不下祖輩傳承下來的銀飾制作技藝,于是她毅然決然辭職,潛心鉆研銀飾制作技藝,經過她的努力,她成為了家族的第一位女銀匠,并開始了自己的銀飾生涯。
一根銀條,歷經鑄煉、吹燒等多道工序“千錘百煉”成精致的藝術品,不僅凝結了設計者的心血,也帶動了周邊不少老手藝人及普通群眾的參與,志愿者們有幸在張謹老師的指導下一起學習制作銀飾——手鐲。志愿者們親身體驗過后才知道原來制作銀飾手鐲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對錘打銀條的力度、收尾的拋光力度等均有講究,經過系列打磨才有我們手上的精美手鐲。
十幾平方米的工作室內,各種造型雅致、獨具特色的銀飾整齊陳列,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產品大多出自張謹老師之手,不同于傳統(tǒng)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特點,張謹老師的產品融入現代首飾審美的創(chuàng)意設計,并將銀飾與苗繡、馬尾繡等技藝結合,讓銀飾增添了多重不同的風情。
最后,張謹老師向大家講述到:“作為非遺傳承人,傳統(tǒng)的東西是我們老祖宗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下來的文化精髓,創(chuàng)造過程中我們需要將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基因的符號保留好,運用好。但在器物造型上,要與現代都市時尚審美相結合,實時掌握市場的需求動向來研發(fā)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將我們的產品更好地使用;其次,產品得到廣泛使用后,更重要的是這些包含傳統(tǒng)文化基因紋樣背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也能夠得到更好地傳播。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的同學來進行學習,更好的傳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span>